集团 业务

当前位置:
集团业务 >行业动态

2023年央企六大动向(下)

2023-04-06 17:04

动向五

优化布局和结构调整

 文 · 本刊记者  王雅卿


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既是宏观层面国民经济更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中观层面行业升级创新突破的主攻任务,更是微观层面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关键目标。

国务院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张玉卓在《学习时报》发表的署名文章中指出,要聚焦战略安全、产业引领、国计民生、公共服务等功能,以高质量实施“十四五”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为抓手,全面推进产业体系升级发展,推动中央企业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上发挥“领头羊”作用。 

基于此,2023年,各央企进一步优化布局和结构调整,主要围绕三方面展开:首先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其次是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最后是加大专业化整合力度。


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2023年经济工作时提出:狠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国资委在关于突出优化布局,加快实现产业体系升级发展的部署中提出,力争2023年中央企业制造业新增投资比重达到13%,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比重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

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明确,要在生物技术等领域打造新链长。对此,国药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刘敬桢表示,要努力打造生物医药现代产业链“链长”,有效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落实国资委“中央企业医药领航行动”有关部署,进一步加大在医药研发、研发外包服务、生物制药制品、化学制剂、现代中药、中高端器械制造、生命健康等领域的投资布局力度,持续提升医药研发制造规模占比。加快对具有重要产业互补价值和较高发展前景的战略性新兴领域投资布局,形成产业链适度延伸。 

招商局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缪建民表示,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我们必须抓住机遇,聚焦数字科技、绿色科技、生命科技三大方向,进行投资和并购,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实现面的突破,形成一定的营收和产业规模,拓宽发展新赛道。围绕技术与产品、用户场景、供应链价值链等持续深耕,提升效率与效益,创造价值增值,增添发展新动能。

“深入推动产业链延伸,不失时机开展碳资产管理、生态系统碳汇、碳交易等新兴业务拓展。”中国绿发党委书记、董事长刘宇表示,将立足打造“大国重器”和核心竞争力,积极稳妥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投资发展与公司现有产业具有战略协同效应的关联业务,发力抢占创新型、革命性“新赛道”。


中国航信也将积极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充分发挥公司在信息化建设、大数据处理、基础设施运营等方面的能力和经验,加强综合交通以及文旅、金融、零售等相关领域的拓展,深化“航旅链”、数字新基建、政企云服务等创新应用,推动数字技术跨领域结合,加快形成多元化新业态。

“要进一步完善针对集团战略性新兴业务总体布局的管理机制和制度体系,强化集团意志。”中汽中心党委副书记、总经理陆梅提出,要高度重视对行业趋势、竞争形势、客户结构、区域发展以及竞争对手等多维度数据的统计分析和深入挖掘。在智能网联、双碳、数字化等领域,关乎集团战略性新兴业务布局发展的企业和机构,要提高洞察的敏感性,提前预判市场规模和业务趋势。


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

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夯实现代化产业体系基底的重要支撑。国资委在具体部署中提出,要制定重点行业领域布局结构调整指引,推动中央企业2023年在关系国家安全、国计民生重点行业的布局比重至少提高1个百分点,加快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推动中央企业全年万元产值综合能耗同比下降3%以上、二氧化碳排放同比下降3.6%以上。

“一年来,我们着力优化市场布局、产业结构,不断强化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源头支撑。”中国中铁党委书记、董事长陈云表示,要加大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力度,根据潜在市场规模和行业平均利润率明确主攻方向,动态调控优化业务结构比重;大力拓展水利水电、清洁能源、生态环保、城市运营、机场航道等“第二曲线”业务市场,充分保障资源配置需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中国石化党组书记、董事长马永生强调,必须认真贯彻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战略部署,聚焦“产品卓越、品牌卓著、创新领先、治理现代”,加速破解结构性矛盾和深层次问题,实现“由大到强到优”的深刻转变,实现质量更好、效益更高、竞争力更强、影响力更大的发展。

哈电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曹志安提到,要加快产业布局、转型和拓展,在现有产业基础上深耕细作,推动新型电力系统产业做强做大;顺应电动化、智能化发展趋势,加快绿色低碳驱动系统产业发展;紧盯能源、化工、钢铁等行业自主可控、首台套开发、节能降耗、提质增效,加快清洁高效工业系统产业发展,形成各产业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要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中粮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吕军表示,加快一流大粮商建设进程,要聚焦主责主业,加快建立集团资本运作机制,提出产业投资布局的思路方向,着眼新领域、新赛道,积极开展对核心主业有支撑作用的新兴产业投资。

中林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余红辉表示,要提高战略穿透力,紧盯主责主业,增强产业发展耦合。林业具有“周期长”的特征,必须保持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坚持一张蓝图干到底。要加快各地国储林建设推进速度,确保全年完成1000万亩任务。在碳减排上,围绕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总体工作要求,重点布局绿色低碳产业,加大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加大专业化整合力度 

在国有资本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中,中央企业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备受社会各界关注。过去3年有4组7家中央企业、116组347家省属国有企业以市场化的方式实施了战略性重组,特别是新组建和接收中国星网、中国稀土集团等8家中央企业,推动国有资本进一步向重要行业领域集中,向优势企业和企业主业集中。 

国资委要求,要稳步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培育和推动更多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增资扩股,2023年在装备制造、检验检测、医药健康、矿产资源、工程承包、煤电、清洁能源等领域推动专业化整合,切实提高产业竞争力。

增强核心功能才能提高核心竞争力。中国三峡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雷鸣山表示,面对央企新一轮专业化整合,要按照突出主业、做强专业的总体思路,坚持“业务板块化、板块专业化、专业市场化”发展模式,坚定不移走专业化发展之路,实现资源配置效率和发展质量效益有效提升。深化内部专业化整合,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完善不同业务板块之间、各专业化公司之间协同发展机制,构建业务清晰、管理统一、运营一体的专业化发展模式。

“各级企业要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不断提升专业化精细化管理水平,努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国投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付刚峰强调,推动国投集团从多元不相关的资产和业务结构,向有若干核心资产和主营业务的结构转变,按照“一企一业、一业一企”要求,子公司是专业化的经营管理平台,要有明确的主营业务,集团整体要在顶层设计形成有业务协同的基本状态。

中国节能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刘家强表示,统筹推进符合条件的子企业重组整合,打造业务清晰、管理统一、运营一体的专业化发展模式。要稳妥做好节能业务板块重组后续工作,重点关注小股东对重组整合的配合度,稳慎解决人员安置。要盘活闲置资产,制定处置方案, 优化资产结构。 

强化市场化资源配置是推动高质量发展要牢牢把握的重要原则之一。中国电子未来将围绕战略方向和重点推进专业化重组,统筹人才、技术、产品和产业的一体化发展,打造若干主业突出、产品卓越、品牌卓著、治理现代和市场竞争力强的专业化子集团。 

中国旅游集团结合集团发展战略需要和相关业务政策环境变化,对景区和地产业务实施专业化改革,对原中旅金融进行转型调整,对中旅旅行持续推进一体化改革,对相关事业群的战略定位、发展方向、重点任务和组织架构梳理优化,集团产业布局进一步清晰,资源配置进一步合理。

围绕年度总体要求和奋斗目标,航天科工党组书记、董事长袁洁强调,要全力抓好资源优化调整,持续推进专业化整合及资本布局优化,积极稳妥提高上市公司质量。

新兴际华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贾世瑞表示,要继续巩固集团“531”产业布局调整和二级经营中心调整的改革成果,加强专业化能力建设,从“形似”向“神似”转变,实现“一企一业、一业一企、一业一强”。


动向六

提升企业抗风险能力

 文·本刊记者  孟 圆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忧患意识和事预则立的智慧始终指导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必须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能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深入分析当前形势,强调要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2023年,面对复杂的外部环境和艰巨的改革发展任务,如何抓好风险防范是央企的必答题。在化危机、应变局的伟大实践中,央企辨短板、明方法,压实各级企业主体责任,打造应对风险挑战的“工具箱”,直面短板弱项,进一步提升抗风险本领和对自身发展的掌控能力。


重点领域全面覆盖 

国务院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张玉卓在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上强调,要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强化底线思维、关联思维,坚持标本兼治、远近结合,着力防范化解各类风险,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以高水平安全保障企业高质量发展。

2022年以来,中国经济持续经受供给冲击、需求收缩、预期转弱三重压力考验,产业链供应链运行不畅、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受阻等问题依旧存在,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加,增强风险处置的精准性、有效性刻不容缓。

进入2023年,基本金属将经历更为复杂的市场环境。中国有色集团将严控财务风险,推动财务管理变革,强化“核算、资金、成本、税务、资运”职能,建设世界一流财务管理体系。严控债务风险,积极争取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力争将永续债发行余额压降至净资产40%以内,实现高质量稳杠杆。

“持续完善风险防控机制,形成一体推进、系统管控的工作合力,不断提升风险管理的质量和水平,坚决守住不发生重大风险的底线。”中国煤炭科工党委书记、董事长胡善亭表示。

针对重大投资项目、重大风险领域、重要子企业、高风险金融业务,中国煤炭科工开展重点审计,盯紧“两金”管理、工程管理、资金管理、采购招标、外协外委外包、经营数据真实性、参股经营、违规挂靠、科研经费管理、类金融业务、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居间费用等,严密防范经营风险。

记者分析发现,来自不同行业的央企负责人在解构重点领域、重点企业风险防范工作中,突出强调了全面覆盖、系统管控的重要性。

为保证重大风险处置有序开展,保利集团建立重大风险处置工作督办机制,成立集团公司领导牵头、相关部门及子公司人员参加的风险处置工作督办小组,制定督办方案。全面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综合治理扎实推进,强内控、促合规、抓整改,开展重点督导和联动管控。

中煤地质总局持续构建集中统一、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内部审计监督体系,加强审计队伍建设。聚焦项目降本增效开源节流、亏损企业治理、采购招投标、会计信息质量等重点领域开展审计监督,促进企业稳健发展。

聚焦重大风险防控、深化合规管理、坚定不移将风险防控贯穿到经营管理全过程的各项举措,正在为央企迈向世界一流企业打磨坚实后盾。


监测及时预警准确

展望2023年,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需要新气象新作为,各央企要充分认识风险防控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见微知著、抓早抓小,不断提升风险的识别和防控能力,确保风险找得准、防得住、控得牢。

“预警常态化”“风险防控关口前移”“账户动态管理”“合规管理”……2023年,各央企时刻统筹发展和安全,打好风险防范的“组合拳”,提升运营公司核心竞争力。

中国航信持续健全风险防范体系,把内部控制作为防范和化解风险的重要手段,全面加强内控体系建设与监督工作,建立风险评估和监测预警常态化机制,及时有效处置化解各类风险,实现集团内部审计全覆盖。

中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卜玉龙表示:“要扎实开展季度风险监测,推动风险防控关口不断前移。”

2023年,中国国新的新业务格局涉及面广、资金量大、风险点多。为此,中国国新将进一步加强法律、财务、审计、纪检条线的垂直管理,确保各项监督措施穿透到一线。中国国新党委书记、董事长周渝波表示,要进一步夯实会计信息质量,充分发挥司库管理作用,加快实现全级次账户动态管理、穿透监测,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确保做到“看得见、管得住、调得动、用得好”。

风险防控工作急需形成闭环。中林集团将通过强化业务规范、考核约束、违规追责等联动管控,健全风险监测防控机制。针对境外风险,中林集团加快建立集风险评估、监测预警、梳理排查、指导督导、约束激励等一体化境外安全保障体系。

2023年,汽车产业政策加快调整,竞争对手不断扩张,市场转向存量竞争、价格战日趋激烈。为更好应对发展、改革、稳定面临的风险,中汽中心将继续强化合规管理能力,不断深化内部审计工作,对重大经营风险实施全方位的监督与覆盖,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精准实施风险防控措施。同时,持续加强审计监督覆盖,强化对业财融合、大额资金等重点领域的监督力度,提高资金经济效益,推动重点子企业完善内部审计工作体系。

加强风险指标的定期监测、预警预判,做到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方能最大限度维护自身权益,赋能主业发展。

创造了铁路十年安全运营的历史性成绩的中国通号,实施全覆盖风险管控体检,并制定针对性措施,对风险量化指标开展季度动态监测。“完善风险动态监测、分析、报告机制和企业风险分类监测指标体系,细化定性定量相结合的风险评估分析标准,建立子企业风险动态分析与报告制度。完善风险前端管控机制,法律合规人员参与项目前期工作,强化项目过程管控与履行监测。”中国通号党委书记、董事长周志亮表示。

通过压实各级企业主体责任,健全风险监测预警防控机制,通用技术集团持续增强风险处置的准确性、有效性,着力解决好影响企业经营发展的突出问题、风险隐患,对重大案件盯住不放,精准拆弹、安全排雷。


筑牢安全生产底线 

促一方发展,便要保一方平安。安全生产事关人民福祉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作出一系列关于安全生产的重要论述,一再强调要统筹发展和安全。

记者了解到,新的一年,央企将进一步加大安全生产工作的力度,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时、成灾之前,坚持从源头上规范化解安全风险,让人民群众安心放心。

“要着眼本质安全,推进安全生产管理从事后处置向事前预防转变,深入开展生产安全管理过程评价,狠抓承包商安全管控,坚决守住不发生重大生产安全事故和重大环保事件的底线。”中国节能党委书记、董事长宋鑫表示,中国节能聚焦危险化学品、燃气(含沼气)、建筑施工、消防、特种设备、高危作业等重点领域,将深化安全生产专项整治,防范化解重大事故风险,提升安全环保治理能力。

图之于未萌,虑之于未有。中国电气装备提升安全服务意识,严格落实安全生产“十五条硬措施”,继续强化安全生产责任落实。中国电气装备将强化重大安全风险防范化解,深化安全隐患排查整治,抓问题表象促根源治理,持续提升本质安全水平。同时,加快推进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强化运行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提高电力设备安全稳定运行保障能力。

忧患意识在先,必有主动担当。只有做好充足准备,才不会在变革加速之年丧失主动权。

2023年,中国大唐切实提升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加强安全生产干部队伍建设,持续纠治作风不严不实问题。具体措施包括:加强双重预防机制建设,严格落实重点防事故措施,强化设备隐患排查,深化重点领域整治,严厉打击违章行为。严格落实新修订的奖惩规定,精准追责问责,压实安全责任。改进生产管理模式,推进新能源“无人值班、少人值守、区域运维合一”和隐患高发领域“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

“2022年,我们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可控,但仍险情不断,须臾不可放松。”中国中铁党委书记、董事长陈云强调。

中国中铁转观念,彻底扭转“事后摆平”的惯性思维,由“事后摆平”转向“事前防范”;守规矩,严格执行施工组织设计方案,按图施工、依规作业;严程序,专家论证、组织评审、设计变更有理有据,绝不胡干蛮干;强落实,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推动安全质量系统管理提升,有效遏制较大及以上安全事故,坚决杜绝重特大事故。

中煤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树东强调,坚持“零死亡”目标不动摇,坚持“从零开始、向零奋斗”,坚决整治安全生产领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推广安全评估、安全审计工作方法,坚持“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智能化无人”,大力精简辅助岗位人员,实现“无人则安、少人则安”的本质安全。


装备制造业是国之重器,必须要有防范化解风险的真堡垒。“进一步统筹发展和安全,巩固拓展安全生产提升年行动成果,深入开展隐患排查治理,不断提升企业本质安全水平。”哈电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曹志安表示,2023年,哈电集团将加强重大风险管控工作,健全完善法律、合规、风险、内控“四位一体”风险管理体系,切实化解投资、境外工程项目等经营风险,确保生产经营安全平稳运行。

中国电气装备党委书记、董事长白忠泉提出,坚持一切从客户需要出发,优化前端到售后的全流程服务,快速响应客户诉求,重视客户体验感知,主动为客户创造价值。坚守品质和服务,拓展高压与配电网市场,提升电源市场客户服务、产品质量和履约水平,加大新能源、储能、综合能源、充换电等市场开拓。同时,加快国际业务开拓,积极参与跨国、跨区域能源互联等高质量系统集成工程项目,挖掘水电、光伏、风电等可再生能源项目,精准实施海外产业、绿地项目投资,带动优势技术装备和解决方案走出去。


OA系统 学习平台 科投社区
返回顶部
给我留言

验证码:

看不清换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