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 业务

当前位置:
集团业务 >行业动态

2023年央企六大动向(中)

2023-04-06 17:04

动向三

增强科技自立自强能力

 文 · 本刊记者  原诗萌


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环境错综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和关键变量,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

未来5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科技自立自强是主要目标任务之一。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作为科技创新的国家队,央企在新征程上肩负着重要使命。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张玉卓在央企负责人会议上提出,切实加大科技创新工作力度,着力打造一批创新型国有企业,以国家战略需求和产业升级需要为导向开展技术攻关,以提升创新体系效能为目标深化开放协同,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保障更好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着力锻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从各央企2023年工作会议的部署来看,均对各自的使命定位有着充分的认识,面对新的一年,各央企牢记“国之大者”,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奋力开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新局面。


推进核心技术攻关 夯实原创技术策源地

科技创新事关国运。10年来,国资央企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突出位置,在电网、通信、能源等领域攻克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2022年,央企研发投入超过1万亿元。

2023年,各央企继续秉持自身的使命定位,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发挥举国体制优势,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集中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加快锻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中国商飞党委书记、董事长贺东风表示,要推动建立以背景型号为牵引的大飞机预先研究机制。持续加强创新载体建设。把握信息技术和能源技术机遇,力争在5G、人工智能、大数据、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突破形成一批创新性成果。

中国通号党委书记、董事长周志亮表示,全力推进“央企攻坚工程”二期任务,发布一批重大攻关成果,开展100%基于国产芯片的城轨列控系统核心技术攻关,加速关键核心技术国产化替代和迭代升级,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中国航信党委书记、董事长崔志雄表示,以战略需求和产业升级需要为导向,高质量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坚决打赢攻坚战,化解“卡脖子”风险,做到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可靠、自主可控。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局长、党委副书记马刚表示,要强化关键核心技术重点攻关,聚焦智慧矿山、矿井水防治、矿山采动空间治理等核心产业链关键环节重点突破。

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是党中央赋予国企的任务和使命。2023年,在前期工作基础上,各央企纷纷加快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的步伐,进一步提升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创新和安全稳定水平。

中国一重副总经理陆文俊表示,有序推进策源地15项科研任务合同的签订,下大力气突破一批机理性研究技术。进一步健全大型铸锻件原创技术策源地运行管理机制,并严格执行。

国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晓仑表示,深入推进原创技术“策源地”建设和培育,大力推进“关键基础零部件”和“农业机械”两个方向原创技术“策源地”建设。

国药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刘敬桢表示,围绕创新疫苗、创新药物、基因与细胞治疗、绿色制药工艺、数字化工厂设计、智能化生产等前沿技术领域突出原创、聚力策源,加强科技基础能力和基础制度建设,加强目标导向性应用基础研究,努力形成一批基础前沿成果,加快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

中国国新注重发挥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的作用。中国国新党委书记、董事长周渝波表示,要更加重视创新投资,瞄准央企产业链供应链短板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环节,以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为己任,大力促进产业资源、科技资源和资本要素对接融合,培育孵化更多细分领域的“专精特新”企业和隐形冠军企业,在支持央企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上争取更大作为。


深化开放协同 加快成果转化

作为国家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央企在科技创新中发挥了引领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央企创新平台加快建设,打造国家级研发平台764个,拥有全国重点实验室91个。

2023年,央企将继续联合行业上下游、产学研的力量,集中优秀人才和优质资源开展联合攻关。

中国物流集团总经理廖家生表示,要加快组建集团研究院,建强做实科技创新平台,着力提升科技研发和技术集成能力。与相关央企合作设立数字科技公司,发挥专业优势,为中国物流集团数字化转型提供技术支撑。

中国农发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曹江林表示,要强化联合创新,坚持一体布局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完善产业对接机制和利益联结机制,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中国有色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奚正平表示,各企业要积极推动“产学研”紧密合作,加快实现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优势叠加”,产业链、资金链、技术创新链“多重融合”,努力构建更具活力的创新生态系统。

科技创新要转化为生产力,才能真正赋能高质量发展。党的二十大提出,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目标导向,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

从各央企2023年工作部署来看,更强调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旨在进一步提高科技研发投入产出效率,增强创新体系效能上实现新突破。

招商局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缪建民强调,作为企业,我们的科技研发不唯理论、专利、指标,必须重实效、以科技成果产业化为目标,把技术与市场、研发与经营统筹起来,形成以研促产、以产养研的良性循环。

中国中铁党委书记、董事长陈云表示,强化科研经费投入产出效果评估,将切实推动生产效率提高和经济效益提升作为衡量企业科技创新的标准,坚决杜绝“花架子”“伪创新”。

新兴际华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贾世瑞强调,坚决杜绝“既无经济效益,也无社会效益”的研发项目;坚决杜绝“既无知识产权,也无成果转化”的联合开发。

一些央企计划出台更具体的措施。中国电气装备党委书记、董事长白忠泉表示,建立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机制,内部成果转化投入费用视同利润考核加回。加大外部高端成果引进力度,聚焦卡脖子或新兴前瞻技术方向,畅通集团公司成果转化通道。

通用技术集团总经理陆益民表示,研究出台操作细则,促进医疗机构科技成果转化。开展集团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试点,探索形成内、外部原创技术成果在集团转化应用的有效机制,适时出台集团科技转化工作指引。

中国建筑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郑学选表示,经过一年的努力,中国建筑集团取得了一批先进的技术成果,不少成果正在加快转化。下一步,要继续聚焦绿色低碳和数字化两大业务,形成更加成熟的技术成果,尽快落地具有商业价值的产品,加大市场推广力度,形成规模化发展。


激发创新活力 培育科技人才

在推进科技创新过程中,还需要进行体制机制改革,从而突破束缚,激发活力。目前,国资委正加快健全有利于国有企业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打造创新型国有企业。

在2023年工作会议上,相关央企也均进行了部署。

中国三峡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雷鸣山表示,深化科研领域简政放权,坚决破除束缚科研人员手脚的繁文缛节,充分激发广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哈电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曹志安表示,建立健全“我要创新”的体制机制,统筹做好“头雁计划”和哈电集团重大项目管理,大力推行“揭榜挂帅”“赛马”等机制,落实里程碑激励、工资单列等激励政策,不断激发创新活力。

华润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祥明表示,要推动各业务单元建立权责更加清晰、协同更加高效的组织架构,进一步健全集团科协组织体系与管理体系。

中国有色集团总经理张晋军表示,聚焦科技提升效益,加快科技创新制度建设,围绕落实成果转化、收益分成机制,深入系统研究如何调动积极性、更好发挥激励作用,助推创新成果更快“落地开花”。

2022年国资委召开的央企人才工作会议指出,以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突出培养造就高精尖缺人才,系统优化人才发展制度体系、培养体系、承载体系、激励体系、保障体系。

2023年,在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方面,各央企进一步加大力度。

中国一重党委书记、董事长刘明忠表示,必须大力加快人才培养,制定一重高端人才分布图,研究高层次领军人才引进培养计划,及时出台人才政策升级版,持续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改进人才评价机制、创新人才流动机制、健全人才激励机制,集聚更多“千里马”在公司创新创业。

通用技术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于旭波表示,加快建立集团科技人才培养体系,明确科技人才分级管理模式和培养机制;开展卓越工程师强基工程;用好集团出台的一系列关于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制度办法,加快推进高素质人才引进、培养与使用,努力集聚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

中国电气装备党委书记、董事长白忠泉表示,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瞄准头部人才、紧缺领域人才,前瞻性培育储备大师级专家和战略性人才,面向全球,两年内引进高层次人才不少于100名。用好总部位于上海的区位优势,打造人才强磁场,“飞地引才”模式实现突破,35岁以下优秀人才担任项目负责人比例明显增加。提高研发人员占比,研发人才在科改示范企业率先超过30%,到2025年科技型企业研发人才占比全面超过30%。


动向四

加大企业深化改革力度

 文 · 本刊记者  谭 峰


随着百年变局加速演进,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正如“黑天鹅之父”纳西姆·塔勒布所言:“这个世界充满了不确定性,它不是线性的,而是非线性的。”国资国企改革,是消除重重压力以及不确定性的关键一招。

近年来,国资国企紧锣密鼓地积极推进改革,以深化改革为动力,激发高质量发展新活力,不断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围绕更高质量效益和更强国际竞争力,继续完善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支持引导行业领军企业,加快建设产品卓越、创新领先、活力迸发、治理现代的世界一流企业。

跨入2023年,尽管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这一“大考”圆满收官,但改革依然是当下及未来国企实现永续发展、常葆生命力的关键词。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张玉卓强调,2023年要巩固深化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成果,根据形势变化,谋划推进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推动改革不断取得新突破新成效。

记者梳理各央企工作会议报告发现,新的一年,各央企在巩固改革成果、谋划新一轮改革方面态度积极,表现踊跃,以更大力度打造现代新国企。


抓重点:完善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

2023年2月,开年之初,国资委副主任翁杰明在国新办举行的“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实施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的重点之一,在于加快完善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真正按市场化机制运营。

建立和完善一个现代的公司治理体系,是国企改革的应有之义,也是国企改革路途中的重中之重。央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通过多种方式朝着迈向现代公司治理典范榜单的目标奋进努力。

蹄疾步稳抓改革、强管控,是中国三峡集团完善现代公司治理的基本遵循。中国三峡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雷鸣山表示,三峡集团是改革的产物,在改革中持续发展壮大,在改革中不断优化管控。2023年,三峡集团将深化完善公司各层级法人治理结构,持续提升董事会规范化运作水平,切实加强各层级子企业公司治理,整合集团内同类业务,严控非主业公司设立,压缩管理层级,减少公司数量,构建简约高效可控的管理链条。

中国诚通提出,要持续深化董事会建设,着力夯实制度根基,厘清董事会权责边界,完善专门委员会运行机制,推动董事会规范高效运行;要加强子企业董事队伍建设,建强素质优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专兼职外部董事队伍,增强依法行权履职能力。

中汽中心在建立和完善现代公司治理方面开创新局面。2023年,中汽中心将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巩固改革三年行动工作成果。具体而言,中汽中心将持续完善中心各层级现代法人治理体系,推动子企业董事会真正发挥作用;深化集团及子企业董事会建设,加快建设专业尽责、规范高效的董事会,持续选优配强子企业外部董事,推动专职外部董事设置的突破,规范开展子企业董事会和董事考核评价,制定推广公司治理典型经验和制度范本。

2023年,哈电集团将持续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加快形成权责法定、权责透明、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治理机制,把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治理效能。国家能源集团将围绕产品卓越、品牌卓著、创新领先、治理现代要求,对标提升、分类施策、重在行动创一流,以更大力度打造现代新国企,着力完善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建成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建设创新型企业集团,在国企改革深化提升中展现新作为。中国绿发将不断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持续加强子企业董事会建设,切实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中国管网集团提出,加快构建形成并不断完善新时代具有管网特色现代企业治理体系,在建设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上作出示范。


见成效:提升企业活力与效率

按市场化机制运营,充分激发企业活力和效率,是各个央企改革的另一项重大任务。按照市场化机制运营的指导思路,围绕增活力、提效率,央企的相关做法举目可见,各有千秋。

深化三项制度改革,是央企走市场化道路的重要途径。“国药集团将进一步深化‘三项制度’改革,坚持市场导向、问题导向,加快破除制约企业活力效率提升的体制机制障碍。” 国药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刘敬桢表示。2023年,为更加持续深化三项制度改革,国药集团将全面落实“三能”机制,更大力度推动管理人员竞争上岗、末等调整和不胜任退出机制落实落细。

“中粮集团要进一步创新市场化考核激励机制,坚持强激励、硬约束。”中粮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吕军表示。这样的机制有利于实现人员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

中煤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树东表示,加快形成三项制度改革机制体系,重点在增量上率先实现能上能下、能进能出、能增能减。

中国能建党委书记、董事长宋海良表示:“未来,我们要充分激发全体干部员工干事创业的热情、激情与豪情。”2023年,中国能建将围绕“市场化”,进一步建立完善更加符合市场竞争规律的高效经营机制,切实激发人员干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是三项制度改革的“牛鼻子”。中国大唐将进一步做实市场化经营机制,持续深化三项制度改革,加强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的精准考核和刚性兑现。大力推动管理人员竞争上岗、末等调整和不胜任退出制度落实落细,确保管理人员末等调整和不胜任退出平均比例不低于5%。正如中国大唐党组书记、董事长邹磊所说:“加强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的考核,将有利于巩固深化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成果。”

国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晓仑称:“未来,我们将持续深化企业改革,深化三项制度改革,向深水区发力,向重点难点堵点聚焦,解决一批长期未解决的问题。”2023年,国机集团将加强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契约化管理的精准考核和刚性兑现。更大力度推动管理人员竞争上岗、末等调整和不胜任退出制度落实落细。优化内部分配制度,建立健全有市场竞争优势的核心关键人才薪酬制度,推动薪酬分配向核心关键人才倾斜,破除平均主义、大锅饭。推动中长期激励扩面提质,加强科技型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员工持股、上市公司股权激励。

推动混改企业是推行灵活高效的市场化经营机制的关键一环。保利集团以混改、“双百行动”“科改示范行动”等专项试点为抓手,开展超额利润分享、骨干员工跟投、股权激励等举措,为各级企业后续发展提供持续动力和活力。中智集团将不断优化混改试点改革。具体而言,混改试点中智科技要完成引战任务;同时将积极开展新一轮改革试点申报,力争纳入“双百企业”“科改示范企业”新增名录。


定目标: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弘扬企业家精神,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2023年,中央企业以改革为动力,以世界一流企业的评价标准为先导,部署重点任务,在新征程上笃定前行。

中国一重党委书记、董事长刘明忠表示,为积极推动世界一流企业建设,中国一重聚焦打造创新型企业、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宏观战略,聚焦建设“七个新一重”、打造“七个高质量”等具体任务,持续深化市场化、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生产组织等领域改革,着力用改革的主动赢得发展主动。


2022年10月,华润微电子深圳12吋集成电路生产线建设项目启动

“华润集团对标世界一流管理提升工作、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市场化用工以及尽职合规免责事项清单等改革指标,在国资系统内均获单项排名第一的好成绩。” 华润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祥明表示。华润集团已落实各项改革任务,62项改革工作1100多项改革任务已达标完成。正如王祥明所称:“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下一步,华润集团将按照战略组织文化一致性要求,做好“十四五”中期检讨,清晰业务定位、聚焦主责主业、加快关键战略主题落地。同时,还将密切关注中央和国资委国企改革的方向思路,结合华润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建设要求,进一步深化现代企业制度改革,提升世界一流企业的能力。

深化改革、追求卓越,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是中核集团长期遵循的指引思想。2023 年,中核集团将锚定 “三位一体”奋斗目标,在改革三年行动高质量收官的基础上,聚焦“产品卓越、品牌卓著、创新领先、治理现代”,充分发挥优秀企业家引领作用、吸引全球优秀人才,不断强化创新、深化改革,完善企业治理、推进管理提升、拓展国际化经营,系统推进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核工业集团建设,抓好创建示范、管理提升、价值创造、品牌引领“四个专项行动”,打造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和创新型国有企业。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程中实现更大发展、发挥更大作用。

创建一流企业,必须要面对当前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的不确定性。在当前不确定性不断加剧的形势下,聚焦深化改革创新、推动战略转型,是穿越高度不确定周期的必由之路。招商局将加快推动增长方式“由量向质”、业务结构“由重入轻”战略转型。

招商局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缪建民指出:“面对时代的巨变,再不能立足于‘我想干什么’,机会主义导向,依靠高负债进行资本扩张、兼并收购,不断跑马圈地、盲目做大规模;而是要认真思考‘我能干什么’。” 基于自身能力、资源、资本等约束条件,招商局坚持量力而行,实施战略聚焦,做精做强存量、高水平拓展增量,通过深耕精耕细耕实现新的增长。

“2023年,招商局集团各公司都将结合所处行业和自身实际,深化改革增活力,科技引领提效率,加快实施更加具体、有针对性的转型战略,绝不能形成大量新的低效无效资产。” 缪建民说。

面对不确定性,2023年中盐集团准备把改革中形成的个性化、标志化措施转化为中盐企业的行动自觉,内化为企业的规章制度,并与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任务有效衔接、一体推进,夯实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基础。正如中盐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耀强所称:“2023年是国企改革深化提升之年。站在新的发展高度和历史起点上,我们要锐意进取、扎实工作,全面完成年度目标,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国家盐业公司+优秀化工企业和幸福中盐。”


OA系统 学习平台 科投社区
返回顶部
给我留言

验证码:

看不清换一张